top of page

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;此生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。

本會緣起

凈土法門,乃如來大覺世尊一代時教普被三根、至極圓頓、窮源徹底、萬匯鹹收之徑路達道。是以信願念佛、求生西方、仗佛慈力、帶業往生,萬修萬人去最直捷穩當之法門。

而今末法時代去聖時遙、距佛久遠,眾生福薄慧淺、障厚業深。念佛人多,往生的人卻有限。問題不在佛力,而在凈土行人這邊。其關鍵是今天的念佛人忽略了對凈土宗祖師的學習與傳承,使得臨命終時由於種種問題而未能往生。因此為達到良好的修行效果,臨終獲得正念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依照祖師的思想來修學就變得很重要。所謂“欲知山上路,須問過來人。”。

很多凈業行人只註重持佛名號,卻忽略了往生的條件是三資糧“信、願、行”。念佛是行(事修),而信、願則屬於智慧、理觀的範疇。藕益大師在《阿彌陀經要解》中提出佛力不可思議,心力亦不可思議,“一一莊嚴全體理性,一一理性具足莊嚴”,無有萬德莊嚴的佛號,本有自性理體的寶藏無由得到開顯,同樣若是心沒有安住於自性理體,佛力亦無法顯現其萬德莊嚴之作用。 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雲: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” 《楞嚴經》雲:“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”   祖師亦有雲 “隨己分量,各得其益。譬如修羅香象,及諸蚊虻,飲於大海,各取飽腹而已。”

同樣一句萬德洪名的佛號,為什麽在蓮池大師、藕益大師、印光大師念,就是上品上生極樂世界,而我們念卻只是消災延壽,來生得三界有漏的人天福報而已。因此修學凈土法門的人,是獲得摩尼寶珠往生極樂、圓成佛道,還是換一顆糖果在六道裏繼續輪回,全由其心態來決定,如果只是一種 ‘善念式、信仰式’的念佛, 覺得極樂世界很好,但來生能作個大國王也不錯。這便是我們修行上的盲點。《阿彌陀經》上說‘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得生彼國’,如果妳宿世積累了足夠的資糧,善根福德深厚、煩惱清薄,一句佛號提起來能與彌陀相應,那自然是沒有問題。但是如若覺得自己善根輕鮮,信願時有時無、似有似無(如水中月、鏡中花),那就要多聽經聞法來提高智慧水平,堅定對彌陀和極樂世界的皈命與信樂;諸惡莫作,嚴持戒律;培養‘善根式的念佛’,從心下手,萬緣放下,一念提起,開啟心性本有的功夫,用一顆般若智慧的心念佛,念念與佛相應,念念得生彼國。往生實在是現在的事,而非僅臨命終的寄托。

~~~~~~~~~

“非信不足啟願。非願不足導行。非持名妙行,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。”“信願持名。一經要旨。信願為慧行。持名為行行。得生與否。全由信願之有無。品位高下。全由持名之深淺。故慧行為前導。行行為正修。如目足並運也。”      ——《阿彌陀經要解》藕益大師

“信佛力。方能深信名號功德。信持名。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。具此深信。方能發於大願。文中應當二字。卽指深信。深信發願。卽無上菩提。合此信願的為凈土指南。由此而執持名號。乃為正行。若信願堅固。臨終十念一念。亦決得生。若無信願。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。雨打不濕。如銀墻鐵壁相似。亦無得生之理。修凈業者。不可不知也。”      ——《阿彌陀經要解》藕益大師

“若百千萬億人,安住不動,則月亦安住不動,常當其人也。唯水清而靜則現,水濁而動則隱。月固無取舍,其不現者,由水昏濁奔騰,無由受其影現耳。眾生之心如水,阿彌陀佛如月。眾生信願具足,至誠感佛,則佛應之,如水清月現也。若心不清凈,不至誠,與貪瞋癡相應,與佛相背,如水濁而動,月雖不遺照臨,而不能昭彰影現也。”          ——《印光大師文鈔》-初機凈業指南序

“最初須有真信切願,若無真信切願,縱有修行,不能與佛感應道交,只得人天福報,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。若信願具足,則萬不漏一。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,指信願具足者言也。既有真信切願,當修念佛正行。以信願為先導,念佛為正行。信願行三,乃念佛法門宗要。”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《印光大師文鈔》-與陳錫周居士書

“討究佛法,第一要務,諸佛所師,所謂法也,況弟子乎?雖勝義法性,貴在親證。倘非黃卷赤牘,作標月指,示真實修行出要,何由得證勝義?試觀外道,亦出家求出生死,不知正法,求升反墜。故不留心教典,饒勇猛精進,定成魔外。脅尊八十出家,晝觀三藏,夜習禪思,乃有濟。有謬雲:“年少力強,宜習教典,年衰力弱,只堪念佛。”豈年少不必念佛,年老不可習教。將謂如來教法,僅同舉子業,博名利於半生者乎?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,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。今佛法流布,賴迦葉、阿難二祖。徹底悲心,人皆視作等閑。殊不知恒沙世界,無量劫中,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。”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《靈峰宗論》藕益大師

網站管理員:purelandsydney@gmail.com

bottom of page